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商量的结果是到加拿大温哥华读高中三年级。英语方面是谁也不担心的,我的小学六年级就是在美国科罗拉多州(Colorado)的丹佛市(Denver)读的。这一年的所有经历使我受益匪浅。从那时起,英文口语就一直是我最引以为傲的一项本领。时至今日,我也未曾遇到任何一个比自己口语出色的中国学生。
虽然如此,我还是极力反对留洋。对丹佛的回忆加深了我对北美的反感。那时我才十岁,父母都忙着读书,自顾不暇,没有时间。我一个人自学。在这所不小的学校里,我是唯一的中国学生。开始的时候,我的英语并不怎样,说不出也听不懂,被分到了水平较低的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班级去,和十几个美国大兵留下的越南孩子在一起。孩子学语言是很快的,在英文稍稍进步了一点之后,我终于进入到几门选修课程(elective courses)中,与美国学生一起上课。
记忆最深刻的是体育课(P.E.)。教师人高马大,态度粗暴。美国孩子的脾性是相当开放的,他们的喜好很广泛,其中就包括讥讽和打骂一个留分头、满脸青春痘、戴着方框眼镜、穿着邋遢、口音浓重的中国小孩。体育馆里的角落很多,只要不闹得太凶,平等博爱的美国教师是不会管一个黄皮肤娃娃的死活的。
我现在还记得这些人的名字。我对他们从来客气得很,只是憎恶他们的作为。他们是一伙一伙的,成群结队,每天拿一大筐篮球和偷来的棒球棍在体育课前后恭候我的大驾。而我过去的体质很弱,又势单力孤,没有天时地利,打是打不过的,只能从别的地方下功夫。
有压迫就有反抗,但我的办法不多。我跑过一次,在一个阴暗的小巷里朝他们丢石块,打过就跑。但最后还是失败了,没有跑多远。
我也曾经想到逃学,可是不知道向哪里去,只恨自己的英文不够好,跑得也不够快。锻炼是来不及了,孩子总有点好奇心,我不过想晓得他们在骂什么,然后依样画葫芦,全数奉还回去。
作为最基本的回击武器,这就是我花大力气学习英文口语的最初目标。什么事情都是逼出来的,这个信念我从小就已经树立了,到现在也没有变。
我不顾一切地学习。几个月后,父母的学业也轻一些了,来自他们的帮助逐渐多了起来。这一阶段,我进步飞快,成绩斐然。全市的亚洲学生教育协会搞了一个什么奖,每个学校有一些名额,我也受了奖励。我的父母非常高兴,但这学习动力的源泉他们是不清楚的。
我从家旁边的街上拣回一只小猫,向父母央求要把它养大。母亲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只喜欢画上的猫狗,真养起来就怕脏怕臭。但父亲是非常喜欢猫的,他做了主张,把它留下了。
父母不在的时候,我的一大乐趣就是用英文厉声呵斥那只猫。父亲很细心照料它,但我对它的态度相当恶劣。没有过多少日子,它就趁一次外出的机会跑掉了。父亲很惋惜,不过我在心里是很为那只猫欣慰的。再老实的东西也懂得反抗。
我在这个地方住了一年。到离开之前,我已经可以很流利地跟那些美国孩子辩论了。我用呵斥那只小猫的神气呵斥他们,而他们只会大喘粗气,摩拳擦掌地要来打我。大伙儿都围过来了,这时,最讲究费厄泼赖(fair play)的教师也就慢吞吞地踱过来,把我们拉开。
我逐渐交到一些朋友,其中最要好的是一个父母离异的美国孩子。和别人不同,他是非常友善的。但我记不得具体的事例,记忆最深的反而是初次见面时他问我的话:“你们中国有公路么?”
教师们大都喜欢我,夸我聪敏好学。我也非常尊重他们。学年结束前,我把父亲送的一套长城纪念金币转赠给我最敬重的一位教师,并跟她解释说,这个是纪念长城用的,长城你知道罢?就是……
然而她很讶异地盯着我说:“长城?长城?是个什么东西?”
这就是我对丹佛的一些基本印象。五六年过去,我的口语和长跑已经锻炼得相当扎实,但我仍然断定留学是没有大用处的。我生性懒惰,不希望别个再来逼我做这些事情。
但最终也没有办法,大局已定。从住房到学校,家里把一切安排得很好。
十七岁生日以后不久,在八月中旬,我来到温哥华,借住在一对加拿大老夫妇的家里,入新西敏斯特中学(New Westminster Secondary School)读书。
这两位老人对我甚好,使我打消了之前的所有疑虑。但是学校方面,一切和想像中的完全不同。按原计划,一年之内便可完成高中学业,一切与国内同学同步。万没想到算盘落空,校方告知曰:必须修满五十二个学分方可毕业。而一门课程只有三个学分,每学期最多可选四个科目,一年如何学得完?我心情急切,在电话里大发了一通火,严词责成校方去想办法。不久就有了回复,答曰之前计算错误,一年虽是不成,一年半内学完总还是可以的,半年读高二,一年读高三。但是明天须要到学校来,参加分级考试,以测验英语水平云云。
我的心稍微安定了一些。第二天,我睡眼惺忪地去参加了这个劳什子的考试,顺利通过。
只用了一两月的时间,我把在丹佛时的学习感觉找回来了。我的口语继续进步,学习也进展顺利。在与国际学生办公室(International Student Office)工作人员的辩论后,他们做了一些让步。现在,我可以于一年之内毕业了。
课程并不难。我利用课外的时间阅读了不少英语名著。后来感到厌烦了,就改读东亚文学,以解除疲倦,改换脑筋。
这个阶段,我最喜爱读的是《雪国》(Yukiguni)。“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这种简洁新颖的文字让我心醉不已。
课余的时候,实在没有事做,我就写一点歪诗为乐,发表在网络的几处角落里。这些诗没有一首脱离了堆积辞藻、无病呻吟的范畴。
但到十月份左右,我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个时候,社会科学课(Social Studies)教师的胡言乱语开始特别得多了起来,讲到一战的时候,就摘抄一些不知道哪里来的“随军笔记”,公然说什么德军的撤退是因为基督降临战场,盟军的行军开始在冥冥中有了上天所赐予的鼓点伴奏,圣母四处显灵(The sky opens up, and there She is)等等,结论是“那是一个神奇的时代”(It was a magical time),“你不能说它是真的,但也不能证明它是假的”(You can’t say these things were true, but you can’t prove they weren’t either)。而学生们就很专心地听着,气氛肃穆。
在论二战及以后的内容里,对于社会主义、对马克思、对于苏联、中国、朝鲜、古巴的无端诬蔑就很快多了起来。而这个教师并不晓得我是中国人,大概以为我是一根香蕉之类的玩意,于是在课上经常紧盯着我,无限深情地缓缓说道:“你们是不知道啊,那时候啊,在中国啊……”
我的火气又逐渐地被培养起来。我决心要读一些真正有用的书。
首当其冲的就是《资本论》(Das Kapital)。我在网上搜索良久,终于下载了这本书第一卷的英文版——中文版没有找到。我花了一两个月的时间日夜攻读它。在粗略看过一遍后,我感觉眼前的世界顿时变得无比开阔了。
我连续读了《资本论》和其它一些相关书籍,虽然接受了不少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主张,但在思想上仍然很迷信人性论。这年初冬的时候,我又读了《反杜林论》,不懂之处颇多,对其中观点总体上是持怀疑态度的。我在书的扉页上题诗一首,作为评论。其结尾是:穷人有穷人的宫殿,富人有富人的墓园。这是我当时思想的集中反映。
这年寒假,我飞返北京,短暂地修整了一段时间,之后又回到温哥华。
这时,我已经进入高三,选了历史、英语等四门课程。
历史和英语由同一位老师教授。他是个十分温和的长者,但一谈到社会主义之类的东西就要咬牙切齿一番,似有深仇大恨。
我决意要跟所有这些无知之徒对着干,于是在作文中极力批驳讽刺资本主义的洗脑教育。写完就交,至于分数我是不管的。我看他也并不能把我怎样。
他也并没有把我怎样,我这两科的分数都超过了八十五分。
学习一点也不紧张。我把一小半的时间放在功课上,大半的功夫用来上网,这样阅读了《君王论》(the Prince)、《理想国》(Republic)等一些古典著作,并经常出没于TIMES、CNN之类的论坛上。我的知识面大大丰富了。
中美撞机事件后,我在这些论坛上陆续发表了一些比较中和唯心的言论,呼吁网友们停止争吵,但不久突然发现,IP不知为何被封掉了。这件事对我的影响颇深。我从此不再进入任何这类英文论坛,并逐渐地把那些自己曾经奉若神明的人性论的残渣扔到脑后了。
这个时候,我已经半年多没有理发。俗语讲,南人北相,是大贵之相。我却是整日脏兮兮的,头发长到肩膀,一副邋邋遢遢、疯疯癫癫的样子。
两个月后,二零零一年六月,我同届的学生们毕业了,而我由于分数没有积满,不能够以毕业生的身份参加毕业典礼。但校方是很“慷慨”的,他们好歹赠了我一张门票。
我在台下坐着,看群魔乱舞。他们舞过之后,群魔的家长各自现身,把孩子接回家去。我到学校旁边的温蒂(Wendy’s)去吃汉堡包。这时大约是夜里两点钟。
我高中尚未毕业,是没有大学肯接收的。我自己倒没有什么所谓,但是父母很替我着急。
我吃过宵夜出来,慢慢走回住处,在家门口静坐了很久,苦思良策。
最后还是没有办法。我已经主动接洽了几所不大不小的学校,但这些地方的联系人十分语焉不详,推三阻四,令我很恼火。我的想法是:由它去。
省考(Provincial Exams)之后不久,我开始最后一个高中学期的学习。课只有两门,我的自由时间更多了。我继续读了很多马克思的著作。
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传到了这里。我正看CNN的“今夜体坛”(CNN Sports
Tonight),一白一黑两位无常主持拉下大脸来,很愤恨地说:“我们非常非常失望”(We’re very very disappointed),之后就立刻引入一九三六年柏林奥运会的录象片断,大放厥词。我写了几篇文章,初次运用了一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之加以批驳。
这样过了几天,大学方面也有了消息。一所在温哥华岛(Vancouver Island)上的学校来联络了,通知说可以考虑录取。我和两位老人一起度过了自己的十八岁生日。不久,录取通知书也收到了。
我很高兴地剪掉留了很长时间的头发,收拾行李,搬往温哥华岛去。学校对未能在我身上榨到更多的钱颇感心痛,并没有发给我高中毕业证书。校方的解释是:没有这么快。
直到今日,这个证书我也未能拿到。八月中旬,我搬到温哥华岛南部一个叫纳奈莫(Nanaimo)的小城镇。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虽然如此,我还是极力反对留洋。对丹佛的回忆加深了我对北美的反感。那时我才十岁,父母都忙着读书,自顾不暇,没有时间。我一个人自学。在这所不小的学校里,我是唯一的中国学生。开始的时候,我的英语并不怎样,说不出也听不懂,被分到了水平较低的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班级去,和十几个美国大兵留下的越南孩子在一起。孩子学语言是很快的,在英文稍稍进步了一点之后,我终于进入到几门选修课程(elective courses)中,与美国学生一起上课。
记忆最深刻的是体育课(P.E.)。教师人高马大,态度粗暴。美国孩子的脾性是相当开放的,他们的喜好很广泛,其中就包括讥讽和打骂一个留分头、满脸青春痘、戴着方框眼镜、穿着邋遢、口音浓重的中国小孩。体育馆里的角落很多,只要不闹得太凶,平等博爱的美国教师是不会管一个黄皮肤娃娃的死活的。
我现在还记得这些人的名字。我对他们从来客气得很,只是憎恶他们的作为。他们是一伙一伙的,成群结队,每天拿一大筐篮球和偷来的棒球棍在体育课前后恭候我的大驾。而我过去的体质很弱,又势单力孤,没有天时地利,打是打不过的,只能从别的地方下功夫。
有压迫就有反抗,但我的办法不多。我跑过一次,在一个阴暗的小巷里朝他们丢石块,打过就跑。但最后还是失败了,没有跑多远。
我也曾经想到逃学,可是不知道向哪里去,只恨自己的英文不够好,跑得也不够快。锻炼是来不及了,孩子总有点好奇心,我不过想晓得他们在骂什么,然后依样画葫芦,全数奉还回去。
作为最基本的回击武器,这就是我花大力气学习英文口语的最初目标。什么事情都是逼出来的,这个信念我从小就已经树立了,到现在也没有变。
我不顾一切地学习。几个月后,父母的学业也轻一些了,来自他们的帮助逐渐多了起来。这一阶段,我进步飞快,成绩斐然。全市的亚洲学生教育协会搞了一个什么奖,每个学校有一些名额,我也受了奖励。我的父母非常高兴,但这学习动力的源泉他们是不清楚的。
我从家旁边的街上拣回一只小猫,向父母央求要把它养大。母亲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只喜欢画上的猫狗,真养起来就怕脏怕臭。但父亲是非常喜欢猫的,他做了主张,把它留下了。
父母不在的时候,我的一大乐趣就是用英文厉声呵斥那只猫。父亲很细心照料它,但我对它的态度相当恶劣。没有过多少日子,它就趁一次外出的机会跑掉了。父亲很惋惜,不过我在心里是很为那只猫欣慰的。再老实的东西也懂得反抗。
我在这个地方住了一年。到离开之前,我已经可以很流利地跟那些美国孩子辩论了。我用呵斥那只小猫的神气呵斥他们,而他们只会大喘粗气,摩拳擦掌地要来打我。大伙儿都围过来了,这时,最讲究费厄泼赖(fair play)的教师也就慢吞吞地踱过来,把我们拉开。
我逐渐交到一些朋友,其中最要好的是一个父母离异的美国孩子。和别人不同,他是非常友善的。但我记不得具体的事例,记忆最深的反而是初次见面时他问我的话:“你们中国有公路么?”
教师们大都喜欢我,夸我聪敏好学。我也非常尊重他们。学年结束前,我把父亲送的一套长城纪念金币转赠给我最敬重的一位教师,并跟她解释说,这个是纪念长城用的,长城你知道罢?就是……
然而她很讶异地盯着我说:“长城?长城?是个什么东西?”
这就是我对丹佛的一些基本印象。五六年过去,我的口语和长跑已经锻炼得相当扎实,但我仍然断定留学是没有大用处的。我生性懒惰,不希望别个再来逼我做这些事情。
但最终也没有办法,大局已定。从住房到学校,家里把一切安排得很好。
十七岁生日以后不久,在八月中旬,我来到温哥华,借住在一对加拿大老夫妇的家里,入新西敏斯特中学(New Westminster Secondary School)读书。
这两位老人对我甚好,使我打消了之前的所有疑虑。但是学校方面,一切和想像中的完全不同。按原计划,一年之内便可完成高中学业,一切与国内同学同步。万没想到算盘落空,校方告知曰:必须修满五十二个学分方可毕业。而一门课程只有三个学分,每学期最多可选四个科目,一年如何学得完?我心情急切,在电话里大发了一通火,严词责成校方去想办法。不久就有了回复,答曰之前计算错误,一年虽是不成,一年半内学完总还是可以的,半年读高二,一年读高三。但是明天须要到学校来,参加分级考试,以测验英语水平云云。
我的心稍微安定了一些。第二天,我睡眼惺忪地去参加了这个劳什子的考试,顺利通过。
只用了一两月的时间,我把在丹佛时的学习感觉找回来了。我的口语继续进步,学习也进展顺利。在与国际学生办公室(International Student Office)工作人员的辩论后,他们做了一些让步。现在,我可以于一年之内毕业了。
课程并不难。我利用课外的时间阅读了不少英语名著。后来感到厌烦了,就改读东亚文学,以解除疲倦,改换脑筋。
这个阶段,我最喜爱读的是《雪国》(Yukiguni)。“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这种简洁新颖的文字让我心醉不已。
课余的时候,实在没有事做,我就写一点歪诗为乐,发表在网络的几处角落里。这些诗没有一首脱离了堆积辞藻、无病呻吟的范畴。
但到十月份左右,我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个时候,社会科学课(Social Studies)教师的胡言乱语开始特别得多了起来,讲到一战的时候,就摘抄一些不知道哪里来的“随军笔记”,公然说什么德军的撤退是因为基督降临战场,盟军的行军开始在冥冥中有了上天所赐予的鼓点伴奏,圣母四处显灵(The sky opens up, and there She is)等等,结论是“那是一个神奇的时代”(It was a magical time),“你不能说它是真的,但也不能证明它是假的”(You can’t say these things were true, but you can’t prove they weren’t either)。而学生们就很专心地听着,气氛肃穆。
在论二战及以后的内容里,对于社会主义、对马克思、对于苏联、中国、朝鲜、古巴的无端诬蔑就很快多了起来。而这个教师并不晓得我是中国人,大概以为我是一根香蕉之类的玩意,于是在课上经常紧盯着我,无限深情地缓缓说道:“你们是不知道啊,那时候啊,在中国啊……”
我的火气又逐渐地被培养起来。我决心要读一些真正有用的书。
首当其冲的就是《资本论》(Das Kapital)。我在网上搜索良久,终于下载了这本书第一卷的英文版——中文版没有找到。我花了一两个月的时间日夜攻读它。在粗略看过一遍后,我感觉眼前的世界顿时变得无比开阔了。
我连续读了《资本论》和其它一些相关书籍,虽然接受了不少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主张,但在思想上仍然很迷信人性论。这年初冬的时候,我又读了《反杜林论》,不懂之处颇多,对其中观点总体上是持怀疑态度的。我在书的扉页上题诗一首,作为评论。其结尾是:穷人有穷人的宫殿,富人有富人的墓园。这是我当时思想的集中反映。
这年寒假,我飞返北京,短暂地修整了一段时间,之后又回到温哥华。
这时,我已经进入高三,选了历史、英语等四门课程。
历史和英语由同一位老师教授。他是个十分温和的长者,但一谈到社会主义之类的东西就要咬牙切齿一番,似有深仇大恨。
我决意要跟所有这些无知之徒对着干,于是在作文中极力批驳讽刺资本主义的洗脑教育。写完就交,至于分数我是不管的。我看他也并不能把我怎样。
他也并没有把我怎样,我这两科的分数都超过了八十五分。
学习一点也不紧张。我把一小半的时间放在功课上,大半的功夫用来上网,这样阅读了《君王论》(the Prince)、《理想国》(Republic)等一些古典著作,并经常出没于TIMES、CNN之类的论坛上。我的知识面大大丰富了。
中美撞机事件后,我在这些论坛上陆续发表了一些比较中和唯心的言论,呼吁网友们停止争吵,但不久突然发现,IP不知为何被封掉了。这件事对我的影响颇深。我从此不再进入任何这类英文论坛,并逐渐地把那些自己曾经奉若神明的人性论的残渣扔到脑后了。
这个时候,我已经半年多没有理发。俗语讲,南人北相,是大贵之相。我却是整日脏兮兮的,头发长到肩膀,一副邋邋遢遢、疯疯癫癫的样子。
两个月后,二零零一年六月,我同届的学生们毕业了,而我由于分数没有积满,不能够以毕业生的身份参加毕业典礼。但校方是很“慷慨”的,他们好歹赠了我一张门票。
我在台下坐着,看群魔乱舞。他们舞过之后,群魔的家长各自现身,把孩子接回家去。我到学校旁边的温蒂(Wendy’s)去吃汉堡包。这时大约是夜里两点钟。
我高中尚未毕业,是没有大学肯接收的。我自己倒没有什么所谓,但是父母很替我着急。
我吃过宵夜出来,慢慢走回住处,在家门口静坐了很久,苦思良策。
最后还是没有办法。我已经主动接洽了几所不大不小的学校,但这些地方的联系人十分语焉不详,推三阻四,令我很恼火。我的想法是:由它去。
省考(Provincial Exams)之后不久,我开始最后一个高中学期的学习。课只有两门,我的自由时间更多了。我继续读了很多马克思的著作。
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传到了这里。我正看CNN的“今夜体坛”(CNN Sports
Tonight),一白一黑两位无常主持拉下大脸来,很愤恨地说:“我们非常非常失望”(We’re very very disappointed),之后就立刻引入一九三六年柏林奥运会的录象片断,大放厥词。我写了几篇文章,初次运用了一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之加以批驳。
这样过了几天,大学方面也有了消息。一所在温哥华岛(Vancouver Island)上的学校来联络了,通知说可以考虑录取。我和两位老人一起度过了自己的十八岁生日。不久,录取通知书也收到了。
我很高兴地剪掉留了很长时间的头发,收拾行李,搬往温哥华岛去。学校对未能在我身上榨到更多的钱颇感心痛,并没有发给我高中毕业证书。校方的解释是:没有这么快。
直到今日,这个证书我也未能拿到。八月中旬,我搬到温哥华岛南部一个叫纳奈莫(Nanaimo)的小城镇。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