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他的推理中假设了竹子的生长只跟温度有关。温度适合,它就能生存;温度不适合,它就灭绝。但竹子的生存不只是和温度有关,它也跟湿度和土壤的营养及酸碱度有关。沙漠地区的温度再怎么适合,也长不出竹子。所以,根据“亚热带的竹子在黄河流域曾经广泛存在”,这个事实,我们也可以推论出黄河流域曾经是个雨水充沛,气候湿润的地方。考虑到那里曾经被森林覆盖,这个推论更为合理。
其次,土壤的营养也是一个要素。经过几千年的农耕,黄河流域的土质已经贫瘠,无法满足竹子对营养的需求,这也可能是导致它消失的原因。
再者,竹子自古就是一种经济植物,用来做家具、房屋、武器及书籍等,这也可能会导致野生竹子在几千年的过度砍伐中被人力所灭绝。基本上来说,人类文明越发达的地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越大。而黄河流域文明的崛起,就是以当地的自然环境为代价的。
最后,回到温度的因素,竺可桢并没有考虑到昼夜温差可能带来的影响。我们现在都知道,沙漠地区或没有植被覆盖的地区,昼夜温差大,而植物茂密、被森林覆盖的地区,昼夜温差小。所以,即使是相同的日平均气温,但不同的昼夜温差,也会让一些植物不能生存。而我们又知道,黄河流域曾经是个被森林覆盖的地方,而现在许多地方却是黄土高原。现在的昼夜温差肯定比古时的大。光光就这一点来说,竺可桢的推论就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