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酷热的夏日,我回北京探亲,到加拿大驻北京大使馆办旅行证。先排队拿号,然后在门口挨过漫长的时间等着叫号。因为站着太累了,于是和众人一样,我也坐在了马路涯上,好在那里还有树荫。其实加拿大使馆并不难找,只要走对了街,沿着这夹道欢迎的“坐者”们,一定能找到门。开始,我还有些矜持。虽然当年在国内,在街上站累了找个地方就能坐,不管是天安门还是王府井。可毕竟在加国多少年都没这么干过了。可等我往路涯上一坐,一种亲切、舒服感油然而升。还是这样自在。
不一会,有一位老人骑着自行车来吆喝卖水。一个典型的老北京,后车架上一左一右挂着两个大兜,里面装着各种饮料,而且一大半我都叫不上名字,有一种饮料名还是刚在北京学的,叫“酷儿”(学的时候被买饮料的小姑娘嘲笑了一番,她觉得我是个外地人,因为我问她:酷儿是不是一种少儿饮料?)。在加拿大都养成了好习惯,出门自己带水。所以我也没对这位卖水的男子太留意。但是他与路边另一位妇女的对话却让我不得不倾听下去。
只听哪位妇女叫住了他,语气十分谨慎而犹豫:您...看着眼熟啊,在哪见过您呢?
男:您这么一说,还真是的,面熟。
女:您当年…
男:我当年去过东北兵团,您...,也去过吧(注:全名应是生产建设名团,北京人通常爱省略)
女:噢!我也去过,我在xxx连(说了一个建制番号,我听不懂)。
男:那难怪了。我在xxx连(又是另一个番号)。咱们当初肯定见过。
显然他们不是一个连队的,但是互相很接近,而且经常一起活动。他们又聊起了当年在哪住过,哪年回城,怎么找工作。我基本听不太懂。
男:那您现在这是?
女:去加拿大探亲哪。等着办签证,都烦死了。您呢?
男:早下岗了,这不,总得想办法挣钱。到这使馆门口卖水,每天还能挣点儿。现在出国的人多。
女:那您你当年的战友都怎么样了?
男:我这不算混得惨的,比我惨的有的是。我单位里还能发点钱,再出来卖点儿饮料,够吃饭了。也有混得好的,姜昆,是我们这里混得最好的。我们经常聚会,都是姜昆牵头儿,他找地方。别说,他对我们这些人还真不错,一真都没忘了大伙。
我其时带着相机,但没去照他们。我甚至莫名其妙地不敢抬眼去看他们,只是低着头,直到使馆的小姐(后来给她照了一张)叫到我的号为止.
不一会,有一位老人骑着自行车来吆喝卖水。一个典型的老北京,后车架上一左一右挂着两个大兜,里面装着各种饮料,而且一大半我都叫不上名字,有一种饮料名还是刚在北京学的,叫“酷儿”(学的时候被买饮料的小姑娘嘲笑了一番,她觉得我是个外地人,因为我问她:酷儿是不是一种少儿饮料?)。在加拿大都养成了好习惯,出门自己带水。所以我也没对这位卖水的男子太留意。但是他与路边另一位妇女的对话却让我不得不倾听下去。
只听哪位妇女叫住了他,语气十分谨慎而犹豫:您...看着眼熟啊,在哪见过您呢?
男:您这么一说,还真是的,面熟。
女:您当年…
男:我当年去过东北兵团,您...,也去过吧(注:全名应是生产建设名团,北京人通常爱省略)
女:噢!我也去过,我在xxx连(说了一个建制番号,我听不懂)。
男:那难怪了。我在xxx连(又是另一个番号)。咱们当初肯定见过。
显然他们不是一个连队的,但是互相很接近,而且经常一起活动。他们又聊起了当年在哪住过,哪年回城,怎么找工作。我基本听不太懂。
男:那您现在这是?
女:去加拿大探亲哪。等着办签证,都烦死了。您呢?
男:早下岗了,这不,总得想办法挣钱。到这使馆门口卖水,每天还能挣点儿。现在出国的人多。
女:那您你当年的战友都怎么样了?
男:我这不算混得惨的,比我惨的有的是。我单位里还能发点钱,再出来卖点儿饮料,够吃饭了。也有混得好的,姜昆,是我们这里混得最好的。我们经常聚会,都是姜昆牵头儿,他找地方。别说,他对我们这些人还真不错,一真都没忘了大伙。
我其时带着相机,但没去照他们。我甚至莫名其妙地不敢抬眼去看他们,只是低着头,直到使馆的小姐(后来给她照了一张)叫到我的号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