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父亲回忆录(删节版) 第三部分 中学时代 (3) 修建上街铝厂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与荥阳相邻的巩县米河附近的山中发现了大量的铝矾土矿,炼出铝来可以造飞机,57年在马固中学的东面开始修建上街铝厂。据说它是亚洲第二大炼铝厂,是中苏友好时苏联承诺援建中国的136个大型项目之一。

工地上先来了一些地质钻探队员,他们用半圆柱状的铁铲(考古用的“洛阳铲”)在农民耕种的土地上打了很多眼儿,取出岩芯。后来越来越多穿着不同式样衣服,操着不同口音的工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

往日十分冷清的上街火车站,在不长时间内就增加了好多条铁轨,经常停着很多火车皮,每日都卸下大量成包、成捆、成箱的货物。工人们忙着铺水管、架电线、修马路、搭脚手架。大卡车来来往往、出出进进,汽锤、搅拌机发出震耳的轰鸣,电焊的弧光把夜空照得如同白昼。没几年功夫,东马固、上街、二十里铺之间一个占地几百亩的工地出现了。人多了,汽车多了,房子也慢慢多了。工厂外面盖起了一排排红砖瓦房,有了柏油(沥青)马路,出现了百货店、理发店、书店、照相馆和大大小小的饭铺。在一片简易工房之间还可以看到几栋为苏联专家特意修建的两层红砖小楼。

工人的到来,给这片封闭型的农村经济带来了不少新鲜事,周围三五十里的农民纷纷扶老携幼,或骑毛驴或坐手推车,赶来看热闹。老人们感叹那推土机力量真大,能顶几十个劳力。孩子们指指戳戳地数着汽车的轮子,说这样的车才叫“十轮大卡”;男人们嘻嘻哈哈地指着女人穿的裙子,辩论里面到底穿没穿内裤。小媳妇们推推搡搡地议论着,说那鸡窝般的烫发头如果长了虱子该怎么捉。吃商品粮的人数一下增加了很多,副食供应不上,上街、留村等一些村子就成了种蔬菜的专业队。建筑需要大量石子和砂,不少人在汜河滩上支起用木棍和铁纱钉的筛子,把河床里的砂掏出来筛成大小不同的等级来卖。起初干这些活的多是从豫东灾区逃荒过来的难民,当地农民看到砂子可以卖钱,也纷纷加入了掏砂的队伍。铺铁路、浇灌混凝土需要大量碎石,又有人在河滩上砸石子。两年过后,汜河滩上留下无数个大大小小的“炮弹坑”。

马固中学也接收了一些转学来的工人子弟,他们操着不同的口音,穿着翻领制服(农村学生的衣服是不翻领的对襟褂),吃着白面馒头,显得很与众不同。工地上开了理发店,有能躺下来刮脸的理发椅。理发师傅们理出来的平头也不像乡下剃头匠理的“茶壶盖”那样黑白分明。他们还会用长长的火钳子在煤火上烧热后烫头发,那冒出的一缕缕白烟引得孩子们把鼻尖挤在窗玻璃上看希罕。有些学生从伙食费里省出几毛钱来,好奇地到理发店享受一下躺着刮脸的味道。也有些学生三三两两凑在一起,站在照相馆布景前面照个“友谊长存”的合影。那间门面不大却十分显眼的“新华书店”是我常光顾的地方。6班有个学生叫王秋来,父亲在邮局工作,有钱,竟一次拿出10元钱买了一套《封神演义》,那慷慨真使我羡慕不已。

遗憾的是好景不长,到60年,经济困难,中苏交恶,苏联撤走了专家,工地的建设被迫停了下来。汽车不跑了,烟囱不冒烟了,工人解散了,大部分工地用带刺的铁丝网围了起来。到了大饥荒的年代,一些留守的工人饿得只翻白眼,开始倒腾工厂的设备和农民交换红薯,或者利用星期天,带着自己做的鱼网,领着七八岁的娃娃,穿着劳保深筒胶鞋,到汜河滩捕鱼捉虾。
整个铝厂工地冷清地像一片乱葬坟。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人生足迹 / 父亲回忆录(删节版) 第三部分 中学时代 (3) 修建上街铝厂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与荥阳相邻的巩县米河附近的山中发现了大量的铝矾土矿,炼出铝来可以造飞机,57年在马固中学的东面开始修建上街铝厂。据说它是亚洲第二大炼铝厂,是中苏友好时苏联承诺援建中国的136个大型项目之一。

    工地上先来了一些地质钻探队员,他们用半圆柱状的铁铲(考古用的“洛阳铲”)在农民耕种的土地上打了很多眼儿,取出岩芯。后来越来越多穿着不同式样衣服,操着不同口音的工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

    往日十分冷清的上街火车站,在不长时间内就增加了好多条铁轨,经常停着很多火车皮,每日都卸下大量成包、成捆、成箱的货物。工人们忙着铺水管、架电线、修马路、搭脚手架。大卡车来来往往、出出进进,汽锤、搅拌机发出震耳的轰鸣,电焊的弧光把夜空照得如同白昼。没几年功夫,东马固、上街、二十里铺之间一个占地几百亩的工地出现了。人多了,汽车多了,房子也慢慢多了。工厂外面盖起了一排排红砖瓦房,有了柏油(沥青)马路,出现了百货店、理发店、书店、照相馆和大大小小的饭铺。在一片简易工房之间还可以看到几栋为苏联专家特意修建的两层红砖小楼。

    工人的到来,给这片封闭型的农村经济带来了不少新鲜事,周围三五十里的农民纷纷扶老携幼,或骑毛驴或坐手推车,赶来看热闹。老人们感叹那推土机力量真大,能顶几十个劳力。孩子们指指戳戳地数着汽车的轮子,说这样的车才叫“十轮大卡”;男人们嘻嘻哈哈地指着女人穿的裙子,辩论里面到底穿没穿内裤。小媳妇们推推搡搡地议论着,说那鸡窝般的烫发头如果长了虱子该怎么捉。吃商品粮的人数一下增加了很多,副食供应不上,上街、留村等一些村子就成了种蔬菜的专业队。建筑需要大量石子和砂,不少人在汜河滩上支起用木棍和铁纱钉的筛子,把河床里的砂掏出来筛成大小不同的等级来卖。起初干这些活的多是从豫东灾区逃荒过来的难民,当地农民看到砂子可以卖钱,也纷纷加入了掏砂的队伍。铺铁路、浇灌混凝土需要大量碎石,又有人在河滩上砸石子。两年过后,汜河滩上留下无数个大大小小的“炮弹坑”。

    马固中学也接收了一些转学来的工人子弟,他们操着不同的口音,穿着翻领制服(农村学生的衣服是不翻领的对襟褂),吃着白面馒头,显得很与众不同。工地上开了理发店,有能躺下来刮脸的理发椅。理发师傅们理出来的平头也不像乡下剃头匠理的“茶壶盖”那样黑白分明。他们还会用长长的火钳子在煤火上烧热后烫头发,那冒出的一缕缕白烟引得孩子们把鼻尖挤在窗玻璃上看希罕。有些学生从伙食费里省出几毛钱来,好奇地到理发店享受一下躺着刮脸的味道。也有些学生三三两两凑在一起,站在照相馆布景前面照个“友谊长存”的合影。那间门面不大却十分显眼的“新华书店”是我常光顾的地方。6班有个学生叫王秋来,父亲在邮局工作,有钱,竟一次拿出10元钱买了一套《封神演义》,那慷慨真使我羡慕不已。

    遗憾的是好景不长,到60年,经济困难,中苏交恶,苏联撤走了专家,工地的建设被迫停了下来。汽车不跑了,烟囱不冒烟了,工人解散了,大部分工地用带刺的铁丝网围了起来。到了大饥荒的年代,一些留守的工人饿得只翻白眼,开始倒腾工厂的设备和农民交换红薯,或者利用星期天,带着自己做的鱼网,领着七八岁的娃娃,穿着劳保深筒胶鞋,到汜河滩捕鱼捉虾。
    整个铝厂工地冷清地像一片乱葬坟。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
    • 后来呢? 这个铝厂有没有再建?
      • 同问